你的位置:平台网址澳门 > 新闻动态 > 1984年邓小平来到深圳,询问一户渔民家收入,邓榕:比你工资还高
1984年邓小平来到深圳,询问一户渔民家收入,邓榕:比你工资还高
发布日期:2025-02-05 11:05    点击次数:151

1984年1月25号那天,邓小平在深圳考察时,溜达到了深圳河边的一个小鱼村。他走进村里,跟那里的渔民们亲切地攀谈起来。作为咱们中国改革开放的大策划师,他和渔民们聊得很投机。

那时候,邓小平从村里的书记那里听到了村民们上一年的平均收入,心里头直犯嘀咕,不敢相信。为了弄个明白,这位国家的大领导自个儿走到一个渔民家里,亲眼瞧瞧他们的生活到底咋样。

当这家的主人亲自透露了自己的月收入情况,旁边站着的邓小平的女儿邓榕,立马就直言不讳地说:“老爸,这收入可比您的工资还要高啊!”……

那时候,深圳这个渔村的老百姓日子过得咋样,收入到底高不高呢?邓小平和深圳这座城市之间,到底有啥说不清的深厚关系呢?

【首提深圳 确立特区】

1978年11月,北京开了中央的一个大会。到了13号那天,邓小平上台讲了个很重要的话,题目叫《放开思想,说实话,大家齐心往前冲》。他还提了个新点子,说:“得让有的城市先富一把。”

接下来,他一口气报出了好多个城市的名儿。头一个,就是那时候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挺陌生的深圳。

回到1977年11月,也就是一年前那会儿。邓小平在广东走访,叶剑英陪着他一块儿。他们到了广州,当地头头就跟邓小平说了个挺麻烦的事儿——“逃港”。

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,好多中国大陆的老百姓,就悄悄地从深圳那边想办法过河到香港去,这样的事儿差不多持续了三十年,一直都没怎么停过,给香港那边带来了不少麻烦。

让广东的领导们没想到的是,邓小平听完汇报,没急着说啥,反倒是转头看向窗外的广州大街,一声不吭地沉思起来。

过了挺长一段时间,老人这才慢慢转过身,很确定地说:“咱们的政策出岔子了。”

广东那边的领导们一听到这话,都有点儿懵了。他们反复琢磨,但还是想不明白这其中的门道。

没过多久,广东的一把手吴南生书记,决定自个儿跑到深圳去,实地瞧一瞧情况。到了那儿,他很快就碰到了一个挺有意思的事儿:深圳这儿有个罗芳村,而一水之隔的香港新界,竟然也有个同名的罗芳村。

不过,说来也怪,虽然这两个村子同名,但村民们的钱袋子可是大不一样:深圳的罗芳村,每个人一年到头才挣134块钱,而香港新界的罗芳村呢,人均年收入高达13000元,差距快赶上一百倍了……

这组让人震惊的数据,最终让吴南生领悟了邓小平那句话的含义。更让人深思的是,香港新界以前压根儿没有罗芳村这个地方,住在那儿的居民,都是从深圳的罗芳村搬过去的……

那时候,深圳城区才3平方公里大,路窄房子也矮。而看看对岸的香港,它和台湾、韩国、新加坡一块儿,被叫做亚洲的“四小虎”,还被看作是璀璨的“东方明珠”。

不过,就是在去广东走一趟的时候,邓小平留意到了深圳这块地儿。隔了一年的中央工作会议,不少人从他那里,头一回听说了深圳这个名字。

那会儿,邓小平访问了新加坡等国家后,心里头明白了一个事儿,那就是引进外资有多重要。他真切地觉得,咱们中国的经济发展,不光跟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了,就连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都比咱们跑得快了。要是关起门来自己搞,现代化是实现不了的,中国这扇大门,必须得敞开。

1978年12月份,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里头明确提出,咱们得“使劲儿引进国际上的尖端技术和高端装备”,这事儿就意味着,用外资的政策算是定下来了。

1979年年初,有些香港的厂家提出想回香港办厂,这事儿引起了邓小平的极大。他特意做了批示,说:“我觉得广东这边,对这事儿可以大胆去做。”

那年4月份,中央在北京开了个工作大会。会上,广东省的头头们跟中央提了个点子:咱们广东靠着港澳,地理位置好,不如搞点特殊政策和灵活点的手段,好让对外开放和经济建设跑得更快些。

其实,邓小平心里头老早就在琢磨一件事:改革这事儿得有个试验田,就在那儿大胆试,就算搞砸了也没关系,毕竟就那么一亩三分地。广东省领导这次来汇报工作,正好把他的念头引到了和香港一河之隔的深圳那些地方。

为了这事儿,邓小平和广东省的领导们坐下来聊了聊。他回忆起了革命时期的圣地延安,感慨万千。邓小平说,以前延安那块地方那么小,结果却从这里发展出了那么大的一片革命根据地。然后,他话题一转,提到解放都已经过去几十年了,可延安那边的人们生活还是不太富裕……

这时候,老人开始琢磨起事情来。过了蛮长一段时间,他开口说:“你们上午做的那个报告挺好的,在你们广东那儿,也可以专门腾出一块地儿来。”

那么,这块圈出来的地方,咱们得给它起个啥名儿呢?

琢磨了一阵子,邓小平开口道:“干脆就叫它特区,就像当初陕甘宁那样,也是特区!中央手头紧,拿不出太多钱,但可以给你们一些政策支持,你们自己放手去干,得闯出一条活路来!”

广东省的领导们听完邓小平的这一席话,心里头那个激动啊,直接就喊了出来:“这经济特区,真棒!”

没多久,中央听了邓小平的建议,就让广东和福建两地再好好琢磨琢磨,然后拿出个具体的执行办法来。

不久,国务院副总理谷牧率队的工作小组,就奔赴广东和福建两地去实地了解情况。他们跟当地的领导碰头,一起商量了许多实际问题。

大家好好琢磨了一番后,都觉得深圳、珠海、厦门还有汕头这四个地方,挺适合建特区的,条件都挺符合。没过多久,党中央和国务院就通过了那份报告,说要在这四个城市先试着办出口特区。

1980年3月份,广州那边开了个会,中央决定不再叫“出口特区”,而是改名叫“经济特区”。到了那年8月,全国人大常委会也通过了设特区的法律。打那以后,深圳就成了中国头一批经济特区里的老大。

【摸着石头过河 深圳开始特区建设】

相关政策一出,深圳立马就掀起了建设特区的热潮。中央军委一声令下,火车一列接一列地把士兵们送了过来,同时,从各地调来的解放军基建工程兵也陆续抵达。除此之外,还有100多位来自四面八方的工程师,都汇聚到了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。没过多久,这个边境小镇就涌来了上百万的开拓者和建设者。

就像邓小平以前讲的那样,中央政府手头紧,建设者们最先碰到的大难题就是缺钱。在那种不容易的日子里,当地人想了个大胆的办法:把土地租给外商,靠收租金来解决问题。

没多久,这事儿就传到了香港那边。大家一听说,对岸的地儿租金便宜得很,而且还有一堆好政策,心里就开始琢磨起来了。

这个特区啊,是邓小平用来尝试新政策的,以后地价铁定要往上涨。要是现在不出手买,那可真是亏大了。有了这种想法,好多香港投资者都跑到深圳来了,一个个签下了租地的协议。这样一来,深圳搞建设就不缺钱了,修路、通电、供水,这些问题都顺利解决了。

结果,深圳的发展速度飞快,简直就像“一夜之间冒出个新城”一样。

另一边,改革开放的大策划者邓小平,时刻盯着深圳的每一步进展。到了1981年,国家经济上碰了点儿坎儿,手头紧,给特区的支持就少了。就在那年的中央工作会议上,邓小平很认真地跟广东省的领导讲:“经济特区得按原计划来,节奏可以稍微缓一缓。”这足以说明,尽管国家经济上暂时遇到了点麻烦,但邓小平对特区的大方向,那是一点儿都没含糊。

1982年刚开始那会儿,深圳蛇口工业区打算找些老外来当他们公司的头头,管理企业。这事儿一传出来,立马有人跳出来指责批评。不过呢,邓小平老爷子一听这事儿,立马就发了话:请外国人当经理,没啥大不了的,更不是背叛国家。

【亲自参观深圳 “都看清楚了”】

时光飞逝,转眼间几年就溜走了。这时候,邓小平老爷子打算自个儿去特区转转,瞧瞧那边这些年都有啥新气象。

1984年1月24号中午头,邓小平坐着专列,有王震和杨尚昆陪着,到了深圳经济特区。到了下午,他就让深圳市委书记梁湘给讲了下那边的情况。

梁湘提及,深圳这些年工农业和财政方面进步神速,尤其是工业这块,1982年的时候产值是3.6亿,结果到了1983年,直接翻倍到7.2亿了。

邓小平一听,连忙问:“那就是说,一年时间就涨了一倍?”

梁湘讲道:“数量直接翻倍了……”邓小平听后,满意地微微颔首。

汇报搞完,梁湘开口了:“小平同志,您给我们指点指点吧。”但让他没想到的是,邓小平这样回“这儿还在起步呢,你们说的那些我都记心里了,先让我消化消化,暂时就不发表看法了。”

讲完后,这位80岁高龄的老人家瞧瞧众人,摆摆手说:“咱们出去瞅瞅吧。”

下午4点40左右,邓小平和他的团队抵达了深圳当时最高的楼,国商大厦,他们坐电梯上了20楼的屋顶。邓小平围着屋顶,一步步慢慢地走了一圈,从上往下好好看了看深圳的景色。

就在附近,罗湖新城区正在热火朝天地建设中。那边,六十多栋超过18层的高楼大厦,正紧锣密鼓地拔地而起。邓小平边看边转头,对旁边的梁湘认真地说:“好好瞧瞧,都看明白了没。”

梁湘朝着正在建造的国贸大厦方向一指,跟邓小平说,那边的工人们厉害着呢,他们曾经三天就盖好了一层楼。邓小平一听,脸上立马就乐开了花。

邓小平他们从天台上走下来,到了国商大厦门口,发现那里已经挤满了好多深圳市民,都是听到消息赶过来的。大伙儿一瞅见邓小平,立马就热烈鼓掌,大声欢呼起来。

第二天,也就是1月25号一早,邓小平到了深圳河边的一个小鱼村。他先去了村支书吴柏森家,那房子跟别墅似的。

跟吴柏森聊天时,邓小平了解到这儿的村民上一年人均收入竟然有2300元。更厉害的是,这儿每家每户都是资产上万的富裕户。

听了村支书的话后,邓小平心里有点犯嘀咕。他便直接走到一户打鱼的人家,想去亲自问问情况。

瞧瞧这户人家,住的楼房真是高档大气,里面的装修也是考究得很,什么电视机啊,各种家电一应俱全。户主跟邓小平聊起天来,说自个儿一个月能挣个四五百块钱。这时候,旁边的邓榕就对老爸开起了玩笑:“老爸,人家这收入,可比你工资还高出不少嘞!”

这时候,邓小平总算是松了一口气。

瞧见村民们住得这么舒坦,邓小平心里头乐开了花。他一把拽过吴柏森,拉到自己身旁,然后跟记者说,赶紧给他们俩拍张照,留个纪念。

邓小平跟村支书聊了起来:“你现在日子过得挺滋润了吧?”吴柏森连忙点头:“是啊,啥都不缺了。渔民村能有今天,全靠邓老的帮忙。我们心里真是感激不尽。”

邓小平接着话说:“这是上面定的规矩,得感谢党中央的领导。”

【为深圳特区题词 振奋人心】

1月26号下午,邓小平看完了深圳的情况,然后就坐上海军的大船去珠海了。到了1月29号早上,这位国家的大领导给珠海写了句话:“珠海经济特区真不错”。

这个消息一到深圳,不少深圳人都觉得挺失望的,就连深圳的领导们也觉得压力山大。说起来,从邓小平刚到深圳那会儿,当地就细心准备了一卷宣纸,悄悄地放在了邓小平住的桂园别墅,心里都盼着老人家能给深圳留点墨宝。可没想到,一直到邓小平离开,那宣纸还是洁白如雪,啥也没写,这让深圳人心里头多少有点不是滋味。

当他们听到邓小平给珠海题了词的消息后,那种失落和忧虑就更重了。珠海作为中国最早一批经济特区中的佼佼者,当时国内大家对它的看法还不太一致。尽管邓小平在考察深圳那会儿,脸上多次露出满意的表情,可他始终没有明明白白地说过或者写下来他的态度。

所以,为了搞个明白,深圳市的领导们商量后,决定派市接待处的头儿张荣去一趟广州,找刚回到那边的邓小平老先生给写几个字。

1月30日一大早,张荣就赶到了广州,他一到站,就跟在那儿等他的广东省委接待科的副科长李天增说:“小平同志给珠海写了题词,那是对珠海的认可。但首长对深圳还没啥评价,我们琢磨着,能不能请他也给深圳写个题词。”

了解张荣的来访目的后,李天增专门给他在珠岛宾馆的新6号楼订了房间。那儿离邓小平住的地方,就只有一条小河的距离。

接下来,张荣想尽各种办法,把想请邓小平为深圳题词的事儿,跟邓小平说了。邓小平听后,回答说:等回到北京再题吧。

当张荣和李天增正为难题头疼不已时,恰逢2月1号大年三十这天,邓小平早餐过后,跟往常一样,到珠岛宾馆的小花园里溜达起来。

那天一早,李天增意外地接到了电话,是邓小平的女儿邓楠打来的,她说:“先别出门啦,先准备着,等会儿散完步回来就开始动笔写。”

李天增一听这话,赶紧翻出宣纸来,拿起熨斗,一点点把纸上的皱褶给熨平整了。然后,他动手磨好墨,还细心地先把毛笔给蘸满墨汁放着。

最后,邓小平溜达完回来了。他瞅着在场的张荣问:“要写啥字儿?”

张荣心里头那个激动啊,赶紧从公文包里掏出了几张已经打好的题词稿子,塞给了邓小平。邓小平瞅了一眼,笑着说:“哟,这还得写不少呢?”

这时候,张荣和李天增异口同声地讲:“就听首长的,您爱怎么写就怎么写,不管题啥我们都乐意。”

接着,邓小平走到办公桌前,拎起毛笔就开始写。可没想到的是,刚写了没几个字,那毛笔就突然不听使唤,粘在一起了……

李天增这时才发现,自己刚才真是瞎忙活了一场:屋里暖气这么足,毛笔上提前蘸的墨,很快就干掉凝固了……

遇到这种情况,他赶紧加水继续磨墨,并换了张新宣纸。这回,邓小平写起来顺畅多了。没过多久,一份题词就完成了,上面写着:“深圳的发展和经验告诉我们,搞经济特区这条路子是走对了。”

题词刚写完,墨水还没完全干透,张荣心里头那个美啊,立马就把纸给卷起来,撒腿就往外跑,连跟邓小平打个招呼都忘了……

没多久,邓小平给深圳题字的事儿就在城里炸开了锅。那年春节,深圳人碰面时,开头话不是恭喜新年,而是兴奋地嚷嚷:“题啦,他真的题啦!”

#百家说史迎新春#



相关资讯